type
status
date
summary
tags
category
password
Property
Jan 4, 2025 06:00 AM
slug
icon
一
到西安的这几天还没有见过蓝天,不知道是天气还是地域的缘故。会想起福州的天真是首屈一指的,来西安的飞机上拍了一张照片,充盈的云朵像浪花一样层叠交错,漂浮在福州上空,俯瞰着重峦叠嶂的大地。
每次看完关于宇宙物理的科普都会很有感触,又有些虚无缥缈的感觉,于是就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有序推进的生活。
目前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毫无压力,轻松悠闲。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激动的事情,也没有烦恼的理由,好像平平稳稳又闲洽自得,但是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东西。
仔细想想,总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,这种感觉好像已经持续很久很久了,从高考前就开始了,是一种无力感,又带点虚无,似乎是对成长不可逃避的无奈,或者是对未来的不安和恐惧?
好像一直都“被安排”做了很多事情,时间被排满或者虚度,一种假充实或者假快乐。就像开学的这几天,睡觉吃饭娱乐,就好像能一直持续下去一样,虚无的感觉被掩盖住了。但是那些更宏大,更深层的视频,宇宙,物理,哲学,生命,意义,一下子又把这种感觉引出来了,我又重新审视了一下我西北生活的开端:我真正热爱的事业去哪里了?
这大概是虚无的原因,在表面的假充实,假轻松下面,静下心来思考,领悟的部分越来越少。我所热爱的事业,我所期望的理想,我所渴望的视角,我都没有去追逐
可能是人的惰性使然,但幸运的是我加入了交响乐团,可以帮助我接近我热爱的东西,需要一点点努力但是很值得的事情。还有一切我好奇的东西,好奇数学,好奇物理,好奇艺术,好奇宇宙,好奇是求知的动力,它能让我们保持青春与活力。
一直对“正念”这个词感兴趣,也就是有目的的、有意识的,关注、觉察当下的一切。观察生活,观察自己与社会,才不觉得虚度,才会有充实之感。不要恍惚度日,时间过得飞快,也不记得什么事情,即使在平凡普通的日子里也有闪光的星星等着我们去摘取,也有开心与幸福充斥其间。西北生活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系列,用文字的形式“正念”,感受西北,感受生活。
二
发教材之后生活有意义了很多。这几天预习了一下高等数学,发现还挺有趣的。再加上加入乐团之后开始练琴,感觉有事做,而且还有点成就感。
上次的西北生活写完的第二天,天空特别蓝,特别美丽,几天的阴雨也消散了。正好那天体检,要求六点起床,我就看到了在西安的第一次日出:远处的辉光由深到浅慢慢向上浸润,弥漫开来,照亮了天空,地面却还是黑漆漆的,建筑就像剪影般向上凸起。云散落在天空中,时而分离,时而粘连,或是交错排列,像一支百万舰队朝太阳进发。
周五是弦乐合排的日子,距离上一次排练已经一年了吧,手上的功夫生疏了很多,感觉琴弦硬得很,一按下去,指尖立马形成一道沟壑,不知道是太久没练琴还是琴码太高了,总之复健的过程很难受,怎么也拉不好听,总是发出刺耳的声音,手指又很痛,练了快一个小时,灰心丧气地回了宿舍。
但是之后就好起来了,第二次练琴就渐渐有了感觉,不过还是感觉很吃力,到排练的时候,大提琴就我一个人,还有一段主旋律,我就很怕像练琴的时候拉的磕磕绊绊,但是注意力一集中,似乎就拉的还可以,不至于听不下去。
拉完琴腰酸背痛,但是我还是很享受排练的过程。对于我来说,参加交响乐团,不仅仅在于演奏乐器,更主要的是感受和享受大家一起演奏的音乐,那种和声,共鸣,不同乐器的音色,配合,不同声部的旋律,都是在排练和演奏的过程中触动我的。音质再好的耳机,都无法还原现场的感觉。
偶然之间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,后悔怎么这么晚听到这首曲子。其实在两年前高二的时候,有个同学知道我喜欢古典音乐就跟我说,“柴小协,柴小协,你有听吗?”,可惜古典音乐的分类众多,我那时候沉迷圆舞曲,就没太在意,试听了一下,没有觉得有多好听,它就在我的印象里停留了两年。
对我来说,柴小协的魅力在于他重复的主旋律,但是又有不同的变化,时而细腻,时而恢宏,时而灵动。绵延的主旋律有种暖洋洋的感觉,仿佛盼望的美好生活就要到来。这里关键在于,打开任何一曲柴小协的评论区,都能出现这样的评论:
“有柴小协的日子就是好日子!”
“你醒啦,你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开始啦!”
每次看到这种评论,就会觉得高兴,就像是听这首歌的人互相送着鲜花,互相鼓舞。这种感觉特别好,对比一下现在的网络环境,可以说音乐真的是人们共同的语言。
其实,我们的生活有许多好日子,转换角度,快乐也并不是一件难事,完成了一个小目标、吃到好吃的食物、听了一首好听的音乐,帮助别人解决了一个问题……都是很快乐,很有意义的,都可以让我们乐观生活,都可以是我们“好日子”的组成部分。适当调低自己幸福的“阈值”,不停止奔跑,永远在路上,每一天都可以是我们的“好日子”!
三
这周的主旋律是上课。万事的开头总是过得很漫长,距离我上的第一节课才4天(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一周多了),却觉得过了好久。虽然只有短短几天,我却感受到了大学课程的活力与热情。
周二的晚上,我走进哲学选修课的教室,坐在了第一排。
——如果不是特别了解我的人,可能不知道我对哲学感兴趣。从专业上来看,我是理科生,电子信息专业,和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八杆子打不着。但是就是这么的神奇,哲学里的各种发问以及抽象思维吸引了我。
许多人一听到哲学就觉得很高深莫测,正如他们听到古典音乐时一样,可能还会觉得枯燥。的确,哲学需要费很大的脑筋,来讨论一些看似没有意义的问题,比如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一千古难题。但对我来说,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很快乐充实的,对于真理(或者可以称作万物的规律、理、道)的追求,可以说是一种求知的渴望,也可以说是对不确定性的惶恐。
从小,我就对这个世界一直充满着好奇,万事万物如何运转。正是这种好奇赋予了我对科学的探求,我想知道火柴是怎么点燃的,病毒是怎样侵入人体的,黑洞是什么……很幸运,中学阶段的学习带领我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,走向本质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都先后成为过我最喜欢的学科。我终于能以一个相对有条理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了。喜欢问为什么,喜欢探索未知,喜欢思考,也让我逐渐对哲学等人文学科开始感兴趣,虽然我从未系统地研究过。
正如科学一样,哲学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,让我们更好的分析问题,接近真相。在这里,很少有什么“理所应当”,而应该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它将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搬上台面来探讨,让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充分的认识。不仅如此,哲学还进行价值判断,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,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有着很深刻的思想。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哲学问题也大多是这类,比如电车难题。
我们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很快,好像匆匆忙忙地度过了许多日子,我们追逐的,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?在马不停蹄的工作学习中,或许静下心来思考,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,我们的追求,我们的人生,能让我们更加坦然而充实呢?
于是,周二的晚上,我走进了哲学选修课的教室,坐在了第一排。
一开始,老师就打趣说大家是不是都是被调剂过来的,大多数人没回答,但还是有不少的同学坚定地说,不是。随着老师的讲授逐渐深入,各类问题抛出,课堂变得越来越吸引人,大家也逐渐参与到讨论当中——有声的讨论或无声的思考。人格同一性、人的意识存在性、电车难题等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激发了大家的思维,以至于觉得时间飞快,一下子就到了下课的时间了。
下课后,将近十个人围在讲台边上和老师讨论,这种思想的交流与交锋,这种持续到课后的讨论,可能也就在哲学的课堂上能看到了。不知不觉,讨论持续了快一个小时,就连下楼梯也不停,让人不禁感叹热爱哲学的人的执着,不禁感叹哲学正如它的古希腊名称一样——“爱智慧”。
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听着音乐,感觉充实且美好。
转眼来到了周四,这天的一节英语课也让我十分难忘。
全英语的课堂,带大家融入到了英语的氛围当中,十分自然。当然,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节课的破冰环节。
一提到破冰,可能很多人的社恐就犯了,就联想到尴尬的自我介绍。我一听到破冰也是这个感觉,再仔细看看规则,更让人尴尬了:随机找班上不认识的人问问题!
环节开始了,大家都坐着不动,只有一些小小声的对话。这时,老师告诉大家不要坐着,要站起来走动!
大家只好站起来,有点不知所措,按照规则找陌生人问问题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随着活动的进行,大家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,气氛也活跃了起来,好像有着其乐融融、跃跃欲试的趋势。我和两个陌生同学交流了一下,惊喜地发现一个喜欢玩Minecraft(我的世界),另一个喜欢阅读,于是就顺理成章地、颇有兴致地聊了起来。突然时间到,各种谈话戛然而止,但又有明显的意犹未尽之感,我这才默默惊叹这种破冰形式的威力,也让我对社恐有了新的认识。
以小组讨论为主题的英语课显然要比中学时期讲语法知识有趣多了,而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中融入英语交流的氛围,我也开始期待每周四的英语课了。
机缘巧合下我知道了一场读书会,主题是“人工智能与哲学”。发起人之一正好是我选修课的哲学老师!于是周四的晚上我就参加了这场读书会。
读书会人数不多,十人左右,很适合讨论。一开始是自我介绍,我发现全场只有我一个大一新生,而且是理工类专业。不过老师说:“很欢迎理工科的同学参加我们的读书会。”那一刻,我感到了读书会融洽活泼的氛围,也为自己遇上这么好的活动和这么好的老师们感到幸运。
开学已经四周,目前的大学生活给我带来了许多期待。生活仍在继续,记录不会停止,这就是我在西安的生活。
西北生活(四)
距离上一次的西北生活已经两个月了,隔了这么久没更新,其实不是因为没时间,也不是因为没什么值得记录的。
是因为懒吗?好像也不是,或许是因为记录的热情不如刚开学时了。
记录是很需要激情的。在生活中遇到了让人很有感慨的一件事,就会有一种感情涌上心头,若再假模假样地悟出了一些道理,就会让人有一种激情想把它们都记录下来。
开学时,生活变化很大,感慨就会很多;生活逐渐平稳下来的时候,习惯了这种那种的生活方式,心情的波动就不如当初了,记录的激情也就随之减少。
一个月前我借了一本书,朱光潜的《谈美》。也不是故作高深,一方面是我对艺术的东西确实挺感兴趣,另一方面我觉得读了理工科,就更应该多增加一点人文方面的素养,增加自己的品味与情操,给严谨的理工学习带来一点乐趣,以及不一样的理解。
在这本书里,有这样一句话: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,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,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。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观看,所以情感尽管深刻,经验尽管丰富,终不能创造艺术。”
丰富的生活为记录提供了许多素材,但并不是拥有了丰富的生活就能当一个优秀的记录者。如果只是单纯的记录所见所闻所想,还是不能脱离“当局者迷”的境界。要退出身来作为一个观赏者来欣赏生活,才能进入记录的另一种境界。
其实人天生就自带这样一个功能。人们在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时总会将其美化,而忽略那些令人烦躁的细节,这被称为“重构记忆理论”。过去的记忆和得不到的东西一样,会被人们美化,这种美化,恰让我们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欣赏珍贵的过去——就像欣赏艺术一样。
2021年11月7日,正值立冬之日,一场雪让古老的长安城换上了新装。大树与小草都顶着一头雪霜,路边修剪整齐的灌木丛盖上了层层叠叠的白雪,显现出了绿色的褶皱。地上的一对鸽子两两相望,不知是在斗气还是在恋爱。我从楼梯走下,看到了我十九年未见的冰雪,既兴奋又开心,跑下楼去。只见头顶的一棵大树,被风吹的枝头乱晃,摇下片片雪霜,让我急忙伸手去接。另一边的枯枝上,几抹白雪让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,还有一片树叶倒立在雪上,活像一只朝天放歌的小鸟!
雪,对于南方人来说是有不一样的意义,我们从很小的年纪开始就有一种对雪的向往。与下雨不同,洁白的雪总是被赋予更浪漫的意境,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唤醒了我们对纯洁、美好的向往,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。
- 作者:Mukii
- 链接:https://mukiispace.vercel.app//article/WesternLife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